福贵是一位正在驾驭耕牛犁田的普通老农,如果他不亲口告诉我们,谁都不会知道他竟然有着近乎惨绝人寰的人生经历:出生于镇上的富裕之家,从小衣食无忧而又任性挥霍,年纪轻轻就染上了赌瘾,整天出入赌场,成为无可救药的赌徒,很快就被人设局败光了所有家产,陷入了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的赤贫境地,接下来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,他阴差阳错地被送上前线,经历了战场上的九死一生之后回到家乡,在此后的人生经历中,命运又残酷地安排他与所有亲人轮番上演生离死别,等到他步八人生暮年时,他已孤身一人,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,只能与一头老牛为伴,在人生的终点,他对人生的感悟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。经过命运的重重考验,福贵的一生已经不仅仅是福祸相依的生命体验,而是与自己“命运之间的友情”,人与自己命运之间“互相感激,同时也互相仇恨;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,同时谁也无法抱怨对方。”余华在《活着》韩文版自序中为自己的代表作点出了主题。
20世纪的中国大地,痛苦与磨难成为劳苦大众人生词典中的主题,国人是怎样度过这段艰难岁月,后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考量这一段历史,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回望那段历史时都无法回避的。为了回答这一问题,余华在《活着》韩文版自序里这样解释:“‘活着’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和平庸。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,《活着》的主题同样如此,这部小说能够讲述作家意识到的事物,同时也能讲述作者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,这一点,余华在主题设置上采取了开放式的做法,而这也是一部优秀小说的魅力所在。
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还是在十多年前,当时刚刚进入21世纪,香港《亚洲周刊》在评点过去一百年中文小说成就时,组织评选了“20世纪全球中文小说一百强”活动,刚刚出版不过六、七年的《活着》名列第96位,这应该是一项非常高的褒奖,尤其是对一部刚刚被创作出来的小说来说更是如此。借着这一时机,这部在当时尚有一定争议的小说在国内得以出版,很快风靡一时,形成洛阳纸贵之势,而我也在那时有幸读到了这部小说。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小说时,就被小说营造的独特氛围所折服。我个人理解,人“活着”,本身就是一次弥足珍贵、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,不管是顺风顺水也好,艰难曲折也罢,每个人都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气质,不能被命运击败。
前不久,我在整理自己的藏书时,重新见到了这本书,忽然想起过年前曾经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,就拿出这本书,打算重读这部小说。再次读这本小说,其实也是经历一个奇妙的过程。记得十几年前初读小说时,感受最多的是人生中的苦痛挣扎,感觉余华就是在给我们展示最为残酷的人生。这次再读小说,则开始理解作家对待人生的淡然态度,感觉复杂的人生最终都要面对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人生境遇。读完小说,我进而认识到,人生的阅历才是影响人生层次的重要因素,就像福贵的一生:年少轻狂,是一个赌徒;人到中年,品味人生三味;人到暮年,一切都是过眼烟云。在小说的结尾,福贵这样吟唱:“少年去游荡,中年想掘藏,老年做和尚。”
就像余华说的,人与自己的人生惺惺相惜,而人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,才能从人生困局中走出来。我对保安这份职业的认识,其实也经历了一段不小的曲折。从事保安工作之前,我对保安工作没有任何认识,只是觉得这是一份技术含量低、低人一等的工作。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,我也成为一名保安从业者。刚参加工作时,我与不熟悉的人聊天时,很不愿意和别人聊自己的职业,因为我很怕别人流露出对于保安这份职业的轻视甚至不屑,如果自己面对这些,就会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打击。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变得敏感起来,不敢轻易对别人说自己的职业,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。
后来,我自己安慰自己,做一名保安,可能是我人生中的一段低谷,我不会永远这样下去的,我肯定能够离开这个职业,成为一个“体面”的白领。这时,我能够接受别人对我的不屑,是因为我还在欺骗自己:“我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,我不可能一辈子就做一名保安。”那时,虽然比前一阶段有所进步,我仍然对自己的职业不够自信,在潜意识中,仍然觉得当保安是一个低人一等的职业。
再后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理解越来越深入,我在工作中慢慢地体会到,三百六十行,其实没有贵贱之分。看起来高端大气的职业,如果干不好,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,相反还可能成为社会的累赘;而那些看起来很普通、很平凡的工作,只要自己能够努力,也能够出彩,也一样能够被社会所认可。不管是什么职业,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,能够为大家带来乐趣,能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都是一份令人尊重的职业。保安,也是这样一个职业。我逐渐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,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,再面对别人的询问时,我也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职业告诉对方,即使对方流露出些许不屑,我也能够坦然面对。因为,我已经真正成为一名保安人。
培根说,读史使人明智,而《活着》就是余华精心创作的20世纪普通中国人的历史,多读读这样的书,定会使人明智。我相信阅读《活着》的经历就是这样的过程。